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出发点无可厚非,都是以爱的名义帮助孩子,但包办背后的原因和包办的影响却值得反思。父母对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包办表现为剥夺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而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对生活方面的包办表现为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尊重孩子对服装、饮食、读书、交友等方面的选择。包办的原因,一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父母希望通过“包办”来让孩子集中精力于学习,能够考高分,进入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父母对于孩子成长关键性因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隔代抚养,祖辈认识不到孩子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包办就意味着替代,替代就意味着剥夺,剥夺就是一种心理伤害,伤害了孩子心理发展中的自主性,人类的学习除了模仿、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还要通过试错来学习。孩子的自我效能和自信心主要靠自主完成某些事情获得,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把独立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获得健全的人格自信地面对人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断奶”。教育的包办,只会让孩子过早地投入到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过早地感受压力,失去了本该愉快成长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以及压抑的童年期望,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或一种性格缺陷的原因。而一旦“被包办一族”脱离父母走进大学,不仅将面临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丧失,而且面临独立生活后理想的幻灭,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产生无意义、无兴趣、无理想、抑郁和网瘾等。走上社会后,从事业到置业,再到婚姻,都无法“断奶”。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父母插手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缓解生活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缺乏事业动力。而在被“包办”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或通过习得父母的教育方式,继续甚至变本加厉地“包办”自己的下一代,或深受父母“包办”迫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后代的教育采取放养的方式。

  怎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长大后“不啃老”。所谓的“教”,是指言传身教,不只是指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身心发展。建立健全孩子人格,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启发他们去热爱生活和世界。所谓的“育”,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可以独立发展的环境,不要剥夺孩子独立体验生活的机会和自主发展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