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神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即使到了妈妈的年龄,
妈妈仍是妈妈的守护神。
妈妈这个词,只是一叫,
也觉得喉间哽咽。
妈妈,最有力量的名字。”

  这是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里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旁白。这句话会击中许多为人子女的内心吧,我们歌颂母爱的伟大,把母亲奉上神坛,可是只有做了妈妈的人才能体会:天知道,当妈有多难。
1.
  孩子睡觉是个大问题,越哄越不睡;
  孩子喂米粉,拼命反抗不吃;
  孩子不听话,让他往东非往西;
  亲子阅读,孩子坐不住也听不进去;
  ……诸如此类,举不胜数。

  能带娃,不代表会带娃。
  因为不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心理,很多父母正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育儿和发展必不可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毕生的发展规律,既能把握好最重要的那几年,也能处理好一路成长的关系。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理论中提出“足够好的妈妈”,他的原词叫做“good enough”,翻译过来的话就是刚刚好,所以有的人把它翻译成足够好、刚刚好,刚刚好的意思就是父母亲允许自己不那么好,不那么完美。曾老师把它翻译成就是60分。

  孩子在子宫时,我们是100分的妈妈,
  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顾。

  孩子出生后,我们是90分的妈妈,
  环抱他,轻摇他,
  给予熟悉的子宫环境,温暖他。
  孩子2-6岁,我们是80分的妈妈。
  孩子6-11岁,我们是70分的妈妈。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分数越低。
  这个分是距离的分,从没有距离到有距离。这个距离不是要疏远,不是不关心、不照顾,而是给孩子一个有距离的拥抱的空间,让他在那个空间里,去摔倒去爬起来,看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看到妈妈的能力。所以,足够好的妈妈,就是做得了保姆也做得了保安。
2.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做妈妈,总觉得不能亏待孩子。孩子饿了、哭了、生病了等等,就会觉得非常地内疚。可是,不管你做得多么好,孩子不可能不生病,不哭泣,没有意外,比如摔倒、划伤、被别的更强壮的小朋友欺负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所以,你即便抱着一个“做完美妈妈”的心态,只要你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家庭中,他要接触这个社会,就一定会遭受挫折。
  所以足够好的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挫折教育。这也是温尼科特提出来“足够好的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耐受挫折。”但是它的前提是你跟孩子的关系是有足够的爱为基础的,其次是孩子在遭受的挫折是他可以承受的范围。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打架受伤了,或者孩子被老师罚站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完美的妈妈”可能就会特别地自责和内疚。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孩子跟别人打架,是自己没教育好或者害怕孩子受伤,孩子成绩不好丢了自己的面子,等等。她会有无穷无尽的这样的一些烦恼和焦虑。
  另外孩子在一岁半、两岁的时候,刚学会走路,可能会非常地兴奋,喜欢自己走,这时候如果妈妈怕摔倒、磕着碰着,太多地去抱孩子、扶孩子,实际上是干扰了他探索世界的乐趣。
  所以,“完美的妈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她不允许意外发生,但是只要把孩子交给社会,很多情况又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在家里,也无法阻止孩子偶尔感冒、摔倒等等,因此她就会做得非常的艰苦。“完美的妈妈”这种情绪追溯起来,往往可能是跟她早年的经历有关。第一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做得不够好,留下阴影,内心就暗暗地发誓将来一定要做一个特别好的妈妈,不让孩子受一点伤害;第二种可能是自己同样有要求完美的妈妈,对自己从小保护得特别好,要求很严格,内心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完美妈妈的形象,觉得以后自己也要这样做,因为她学不到其他的方法。
  一个想做完美妈妈的人,多半是控制力超强的妈妈,她将使孩子丧失许多生活的体验,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个体性成长被扼制……所以完美的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